華北交通數據庫

公開宗旨

| 日本語 | 簡体中文 | 繁体中文 |

何謂「華北交通」

盧溝橋事變(七七事變)後的1937年8月,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(滿鐵)為了在華北地區擴張勢力,在天津設立北支事務局(次年1月遷至北京)。與此同時,日本陸軍總司令部為牽制關東軍勢力,並強化華北佔領體制,籌建了北支那開發株式會社。

在此背景下,1939年4月,「華北交通株式會社」(以下簡稱「華北交通」)以中日合資中國特殊法人的名義,在北京正式成立。華北交通為避開關東軍的影響,不受滿鐵的管理,而直接歸屬於日陸軍省軍務課主導的北支那開發株式會社。滿鐵北支那事務局隨之解體。華北交通在建設以及管理鐵路、公路、河流、運河和港灣的同時,為培育管理或運用這些基礎設施的人才,還成立了扶輪學校、初級學校、愛路惠民研究所等教育機構。並針對海內外日本人發行《北支》畫報等,大力進行各種報道宣傳工作。「華北交通寫真」主要就刊載於這些報章雜誌。另外,華北交通在日軍佔領地區除承包各項交通運輸事業外,還投入大量人力與資金,透過懷柔手段籠絡當地居民,展開愛路運動、宣撫活動,甚至參與諜報行為,以強化治安。1945年4月以後,為因應緊張戰局,華北交通改組成名為「北支那交通團」的軍事組織,其公共基礎設施運用管理的職能也隨之終結。

日本戰敗後,自1945年10月起,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設華北交通特派員公署接管華北交通,其後一段時間,原華北交通承擔了在華日裔人員的歸國善後工作。在日本國內,1946年11月華北交通被政府歸為「閉鎖指定機關」,1947年3月,該公司在完成國內資產清算後完全解散。

何謂「華北交通寫真」

「華北交通寫真」指華北交通株式會社(1939-45)所藏35,000多張宣傳報道用的庫存照片。以往駐中國的日本「國策企業」當中,相關庫存照片能如此清晰完好地保存下來的實例,極為罕見。這批珍貴的照片在戰後混亂時期委託京都大學保管,今藏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。

這批宣傳用的照片當中,幾乎沒有戰爭場景,主要以華北地區交通基礎設施、人力資源開發、產業發展狀況為多。風土人情,民俗文化及文物等內容也不少。當時,在各種報章雜誌或博覽會上發佈的照片需經由軍方審查和批准(未使用的照片則不屬審查規定範疇)。因此,若仔細閱覽全部照片,便能夠瞭解80年前中國各地的景觀概況,其中還包括一些現今中國已經消失的風景。

關於這批照片的存在,戰後的漫長歲月里,在京都大學似乎只有極少數人知道。2008年人文科學研究所搬遷,在照片櫃搬入新樓時被發現,才引起相關人員的關注。2010年轉任京都大學的貴志俊彥教授(現為東南亞地域研究研究所教授),注意到這批照片的意義,遂與當時人文科學研究所的石川禎浩副教授(現為教授)一起展開深入調查。根據研究成果,從2012年起著手華北交通寫真的整理公佈工作,並陸續進行照片的數字化處理。為此,2013年邀請京都大學內外成員組成「華北交通數據庫創建委員會」(北本朝展任委員長,西村陽子任副委員長),啓動構築網絡數據庫研究項目。同時,為配合2019年2月京都大學綜合博物館舉辦的特別展「鏡頭裡80年前的中國——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華北交通寫真」的展期(2019年2月13日至4月14日),通過學術資源共同利用中心(Center for Open Data in the Humanities; CODH)的服務器,公開了全部照片資料數據。

注釋: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整理「華北交通寫真」時,發現照片群里還有其他內容的照片。如滿鐵北支事務局(1937-1938)拍攝的報道宣傳照片、桑原騭藏(後任京都帝國大學文學系教授)在中國留學期間(1907-1909)拍攝的照片(載於《考史遊記》弘文堂書房,1942年)、曾任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研究員的貝塚茂樹(後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)於1936年9月拍攝的照片。這些在數據庫「備注欄」中均有明確記載。

華北交通數據庫創建委員會 公開宗旨

我們的目的是希望中日兩國乃至世界各國的人,能夠知道這批貴重照片史料的存在,並由衷期待大家利用這些資源,從中精選所需歷史資料。為此我們決定:①不保留任何照片,全部公開。 ②絕不在照片和記錄卡上做任何加工。 ③以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閱覽的數據庫形式公開。

「華北交通寫真」不僅是瞭解中日戰爭時期日本動員當地居民實際情況的重要史料,同時也是記錄中國當時風俗人情、景觀等歷史信息的貴重圖像資料,照片本身的藝術價值亦彌足珍貴。我們並不強迫或期望某一種解讀。大學的文化資源乃社會之公器,是故我們毅然決然予以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