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北交通数据库

公開宗旨

| 日本語 | 簡体中文 | 繁体中文 |

何谓“华北交通”

卢沟桥事变(七七事变)后的1937年8月,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(满铁)为了在华北地区扩张势力,在天津设立北支事务局(次年1月迁至北京)。与此同时,日本陆军总司令部为牵制关东军势力,并强化华北占领体制,筹建了北支那开发株式会社。

在此背景下,1939年4月,“华北交通株式会社”(以下简称“华北交通”)以中日合资中国特殊法人的名义,在北京正式成立。华北交通为避开关东军的影响,不受满铁的管理,而直接归属于日陆军省军务课主导的北支那开发株式会社。满铁北支那事务局随之解体。华北交通在建设以及管理铁路,公路,河流,运河和港湾的同时,为培育管理或运用这些基础设施的人才,还成立了扶轮学校,初级学校,爱路惠民研究所等教育机构。并针对海内外日本人发行《北支》画报等,大力进行各种报道宣传工作。“华北交通写真”主要就刊载于这些报章杂志。另外,华北交通在日军占领地区除承包各项交通运输事业外,还投入大量人力与资金,透过怀柔手段笼络当地居民,展开爱路运动,宣抚活动,甚至参与谍报行为,以强化治安。1945年4月以后,为因应紧张战局,华北交通改组成名为“北支那交通团”的军事组织,其公共基础设施运用管理的职能也随之终结。

日本战败后,自1945年10月起,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设华北交通特派员公署接管华北交通,其后一段时间,原华北交通承担了在华日裔人员的归国善后工作。在日本国内,1946年11月华北交通被政府归为“闭锁指定机关”,1947年3月,该公司在完成国内资产清算后完全解散。

何谓“华北交通写真”

“华北交通写真”指华北交通株式会社(1939-45)所藏35,000多张宣传报道用的库存照片。以往驻中国的日本“国策企业”当中,相关库存照片能如此清晰完好地保存下来的实例,极为罕见。这批珍贵的照片在战后混乱时期委托京都大学保管,今藏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。

这批宣传用的照片当中,几乎没有战争场景,主要以华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,人力资源开发,产业发展状况为多。风土人情,民俗文化及文物等内容也不少。当时,在各种报章杂志或博览会上发布的照片需经由军方审查和批准(未使用的照片则不属审查规定范畴)。因此,若仔细阅览全部照片,便能够了解80年前中国各地的景观概况,其中还包括一些现今中国已经消失的风景。

关于这批照片的存在,战后的漫长岁月里,在京都大学似乎只有极少数人知道。2008年人文科学研究所搬迁,在照片柜搬入新楼时被发现,才引起相关人员的关注。2010年转任京都大学的贵志俊彦教授(现为东南亚地域研究研究所教授),注意到这批照片的意义,遂与当时人文科学研究所的石川祯浩副教授(现为教授)一起展开深入调查。根据研究成果,从2012年起着手华北交通写真的整理公布工作,并陆续进行照片的数字化处理。为此,2013年邀请京都大学内外成员组成“华北交通数据库创建委员会”(北本朝展任委员长,西村阳子任副委员长),启动构筑网络数据库研究项目。同时,为配合2019年2月京都大学综合博物馆举办的特别展“镜头里80年前的中国——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藏华北交通写真”的展期(2019年2月13日至4月14日),通过学术资源共同利用中心(Center for Open Data in the Humanities; CODH)的服务器,公开了全部照片资料数据。

注释: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整理“华北交通写真”时,发现照片群里还有其他内容的照片。如满铁北支事务局(1937-1938)拍摄的报道宣传照片,桑原骘藏(后任京都帝国大学文学系教授)在中国留学期间(1907-1909)拍摄的照片(载于《考史游记》弘文堂书房,1942年),曾任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研究员的贝塚茂树(后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)于1936年9月拍摄的照片,曾任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研究员的水野清一,副研究员的日比野丈夫(后任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教授)于1940年12月拍摄的照片(载于《山西古迹志》中村印刷出版部,1956年)。这些在数据库“备注栏”中均有明确记载。

华北交通数据库创建委员会 公开宗旨

我们的目的是希望中日两国乃至世界各国的人,能够知道这批贵重照片史料的存在,并由衷期待大家利用这些资源,从中精选所需历史资料。为此我们决定:①不保留任何照片,全部公开。 ②绝不在照片和记录卡上做任何加工。 ③以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阅览的数据库形式公开。

“华北交通写真”不仅是了解中日战争时期日本动员当地居民实际情况的重要史料,同时也是记录中国当时风俗人情,景观等历史信息的贵重图像资料,照片本身的艺术价值亦弥足珍贵。我们并不强迫或期望某一种解读。大学的文化资源乃社会之公器,是故我们毅然决然予以公开。